
Check-outs:
|
日治時代台灣社會環境與經濟金融發展之研究
Hit:308
Rating:0
Review:0
Trackback:0
Forward:0
001 |
|
14560 |
005 |
|
20200215153535.0 |
100 |
|
|a20200207d20182019 y0chiy09 e
|
101 |
1
|
|achi
|
105 |
|
|a 000zy
|
200 |
1
|
|a日治時代台灣社會環境與經濟金融發展之研究|f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委託;台灣金融研訓院執行|g許佩賢計畫主持人;黃紹恆,李為楨,張怡敏,董珮珊共同主持人;賴建宇協同主持人;賴思如,李宛蓁研究員
|
204 |
1
|
|a圖書
|
210 |
1
|
|a台北市|c台灣金融研訓院|d2018
|
300 |
|
|a出版年依專案執行起始年度為主。
|
300 |
|
|a執行期間:107年11月至108年5月。
|
330 |
|
|a日治時期台灣的金融發展對台灣社會經濟帶來重大影響,就社會面而言,徹底改變了台灣人長久以來對於貨幣的使用與保管的習慣。就經濟面而言,台灣銀行的發軔作為經濟開發的基礎工程,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因應各層面資金供需的金融機構陸續成形,又進而促進經濟發展。金融體系與經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反之,經濟衰退與金融結構亦互為影響。1895 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1899 年台灣銀行開業,擔任台灣地區中央銀行的角色,藉由國家權力統一貨幣、整備金融體制、開拓銀行業務版圖,隨後身負不同任務的台灣貯蓄銀行、台灣商工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四大民營銀行陸續成立。一戰後日本經濟蓬勃成長,台灣景氣亦水漲船高,金融機構相繼增資擴張業務、布局海外,然而後續的景氣泡沫化和關東大地震不但對日本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台灣亦捲入恐慌漩渦,銀行業者不得不以減資與合併因應,主辦茶業融資的新高銀行和糖業融資的嘉義銀行更就此淹沒於歷史洪流中。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台灣總督府為籌措戰時資金,實施「臨時資金調整法」、「銀行業資金運用令」,台灣正式進入戰時經濟體制,1942 年又陸續成立「台灣產業組合聯合會」與「台灣產業金庫」,整合民間產業資金作為戰時資金融通的金融機構。21 世紀的現在,許多上世紀曾存在的金融機構(如信用合作社、合會儲蓄公司)如今已變為另一種面貌或消失於歷史舞台;上世紀未曾出現過的鉅大型金融業者(如金控公司),21 世紀後亦在台灣登場。本研究論述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變化與經濟金融的發展脈絡,特別著重於金融發展面的爬梳分析,探討日治時期對台灣社會經濟與金融環境造成的影響,釐清金融機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與定位。
|
681 |
|
|aF7360
|
700 |
|
|a許|b佩賢|4計畫主持人
|
701 |
|
|a黃|b紹恆|4共同主持人
|
702 |
|
|a李|b為楨|4共同主持人
|
702 |
|
|a張|b怡敏|4共同主持人
|
702 |
|
|a董|b珮珊|4共同主持人
|
702 |
|
|a賴|b建宇|4協同主持人
|
702 |
|
|a賴|b思如|4研究員
|
702 |
|
|a李|b宛蓁|4研究員
|
710 |
02
|
|a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4委託
|
711 |
|
|a台灣金融研訓院|4執行
|
801 |
|
|acw|bTABF|c20200207|gCCR
|
|
- keepsite
- Introduction
- About Author
- Tags(0)
- Collection(0)
- Review(0)
- Rating(0)
- Trackback(0)
|
|